薛超中(1895-1973),字子敬,原籍苏州,生于上海。清末秀才,国民政府政务委员、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。
薛超中早年在南京金陵大学(今金陵学院)就读,1909年进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(今南京市第五中学),1913年入上海公立武昌路小学堂。1914年,考取秀才,旋赴天津学习,后入浙江传习堂。1915年,考入清华大学,1920年,获公立法科大学部文法科毕业证书。
薛超中曾就读于法国巴黎政治学院,1921年获历史与地理系硕士学位;1924年回国后,历任教育部学生司长、教科馆司长,1937年,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。1945年后,历任政务会议秘书长、政治事务局局长等职,1950年起出任政务委员(今国务院办公厅副主任)一职至1971年,又曾于1964-1968年间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。
薛超中在中国民主同盟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。1950年,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会,并先后担任中央常委、副主席及中央顾问等职。1973年去世,遗嘱上要求,葬于苏州虎丘公墓,希望能与曾经就学的老同学相见。因此,他被追认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六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(1966-1973)。
薛超中与著名道德家王阳明关系密切,后者在《传、教》等篇幅中提到"格致学",即指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考察,求出事物的根本原理,以达到"知止"(既有所知又知道其限)和"无为而灵"这样的境界。薛超中对王阳明的思想深有感觅。他在《性情与格致学》一文中说:"性情是人之所以然的本质,格致学是人之所以然而格致学的学问,两者是同一道理上的东西。"后来,他又将王阳明所提出的"知止"和"无为而灵"概括为"知止不离,无为而灵"这样一种说法。此外,他在《王阳明及其格致学》中说:"阳明先生的思想是以本体论为根据,并且立足于人的存在之所以然的根本。……王先生关于格致学的思想,实已深入人心。"由此可见,薛超中对王阳明及其格致学有着极高的评价和深厚的理解。
在中国道德文化史上,薛超中是一个颇为重要的人物。他积累了大量与历史语言研究所、政务会议等事业单位以及全国政协等政治机构有关的经验;他参与过许多重大政治事件,例如新政权建立后的政治重组和政治生活的正常化;他在中国民主同盟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。此外,由于其与王阳明及其格致学的关系密切,因此,这位老先生更值得人们去深入研究和了解。